有一种旅游叫作“课本游”。暑期将至,不少人将旅行计划提上日程,而“跟着课本去打卡”成为这个暑期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多家旅游预订平台发布的信息显示,近期,“毕业旅行”搜索量持续上升,其中“课本游”“文化游”人气颇旺。
对如今的学生而言,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课本一种。但谈到对历史文化地理风物的了解,最多且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源于课本所学。对天天诵读的内容,学生天然有一种神往的心态。跟着课本去旅游,便带有一种朝圣之感,成为孩子愿意、家长乐意的选择。
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看黄蓝交汇的“鸳鸯锅”,在滕王阁打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品鉴“公元五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在旅行路上,课本上用文字描绘的风景以最直观的方式照进现实,增进了孩子对历史文化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和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顺便增长见识,游玩之余让人收获一段充满意义感的体验,可谓一举两得。
从广义上说,“课本游”属于近年来大热的研学游的一种。专业报告显示,从需求端看,目前中国研学市场潜在消费群体已超过2亿人,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元,成为旅游市场新蓝海。现今市场上各种研学游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围绕研学游存在不少质疑。譬如行程安排和产品设计不够科学,缺少文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特色,仅仅是打卡观光,“只游不学”;整体研学市场也欠缺透明的收费机制,部分研学游产品价格虚高引家长诟病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让“课本游”承载的美好期望未必能如愿实现,这也是“课本游”想进一步推广、长期发展必须克服的痛点。
让“课本游”发挥真正的价值,需要更加精细化地定制旅游产品。首先,要区别于普通旅游产品,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制定适合其年龄阶段的内容和产品,让孩子真正享受到旅行中的知识和趣味;其次,要体现出“课本游”应有的文化味道和知识含量,增加知识向的内容解说,作为课本之外的补充,让孩子行有所获,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要让“课本游”从一时火热,变成一项持久的产业,还需要多方的合力,共同规范研学旅游市场,持续优化研学内容,满足不断升级的新需求。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1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