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扑面,潮平岸阔。茫茫天海间,一艘艘载有生活生产物资设备的保障船驶向深蓝;从海上开采而来的油气,则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
8月5日,澄迈县马村港区,海南中海石油码头有限公司挂着的一幅图尤为醒目:鲜明的线条,自一座座海上油气开采平台延伸,将海陆紧密连接在一起,见证着能源和物资的“双向奔赴”。
一旁的海南省深海深层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一件件向深海进军的“硬核装备”令人振奋。其中,能在井下数千米处寻找油气的“璇玑”系统,代表着当今世界钻井技术发展的顶尖水平。
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装卸繁忙,货轮有序进出港口。 (资料图)
海南作为受权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承担着特殊使命。近年来,海南坚持陆海统筹,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完善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着力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蓝色底座”,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布局:以规划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要进一步明确陆海统筹的主要任务,既提升海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又增强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通过聚焦陆海“一盘棋”实现精准落子。
其中,从陆地不断向深远海进发,畅通拓宽海洋产业发展路,要素保障十分关键。
简化用海用岛审批手续、优化海底电缆管道审批管理、规范养殖用海管理……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省财政厅日前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用海用岛要素保障的通知》,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等角度提出了十条具体举措,助力我省实现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标。
长期以来,以规划引领加强陆海统筹,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南持续发力、稳步推进——
优化养殖用海方面,海南着力促进养殖区转移至水交换条件好、环境优良的湾外、深水区域,推动海水养殖产业升级。规划建设休闲型、养护型、增殖型海洋牧场,培育一批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允许在适宜渔港或岸段建设海洋牧场所需的岸基配套生产服务设施;
集约发展沿海工业方面,海南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科学开发利用西部海域资源,有序推进儋州洋浦、东方等海上风电开发,合理规划布局海上风电建设空间和登陆点选址;大力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打造功能完备、开放共享的国家级深海试验场;
优化滨海旅游开发布局方面,海南统筹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拓展海上旅游发展新空间,高标准推进滨海旅游工程、服务设施项目和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强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形成环岛北部历史文化旅游带、东部休闲运动旅游带、南部休闲度假旅游带和西部生态观光旅游带等四大滨海特色旅游集聚带;
……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海洋旅游业用海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管控、规范旅游用海论证审批、加强旅游用海生态保护和监管等三个方面明确了潜水、游艇、海水浴场等海洋旅游活动用海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政策,突出对自然岸线和珊瑚礁保护力度,统筹解决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域海岛管理处处长朱耀强介绍,我省还推行“净海”出让制度,通过推行养殖用海统一由政府出资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和环境评价,为项目用海人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极大地改善了营商环境。截至今年6月初,12个沿海市县已上架151宗、总面积18444公顷“净海”,累计完成8宗、1223公顷“净海”出让。
为促进海洋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海南还探索实施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明确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可分层出让,规范海域立体开发行为,鼓励养殖用海与海上风电、休闲渔业等其他用海活动融合发展,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转“立体”,从“二维”转“三维”,更好满足海洋产业(用海)空间需求。
新支点:以“四方五港”推进港口资源整合
8月5日上午,俯瞰马村港中海油码头,只见碧海蓝天下,一排船体涂上“海洋石油”字样的工程船舶颇为醒目,岸上高大的罐体整齐排列,堆场、仓库、料棚等设施一应俱全。
“陆地是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基地的一站式后勤补给站、物资保障基地。”在码头边,海南中海石油码头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港务综合专务刘彦昭介绍,为了服务保障油气资源开发,该码头前沿布置了具有装卸、油品、灰浆、船舶维修等功能的13个泊位,码头后方陆域布置了库场区、油罐区、灰浆区、车间区和生产生活辅助区。
伴随着海上作业的快速发展,该码头设施不断提档升级:一期工程投资3.5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58万平方米;二期工程投资约4.28亿元,总建筑面积为7.20万平方米。目前正在推动三期工程建设,建成后可满足年产3000万方油当量的后勤支持服务。
港口是经略海洋的战略性、枢纽性设施。海南坚持以陆促海,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服务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的一项重大工程,投资超100亿元的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项目进入施工高峰阶段。该项目新建4个20万吨级、1个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550万标准箱。
一头连着洋浦港,另一头接上环岛高速西线,海南自贸港建设重点交通项目洋浦疏港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全长逾35公里。绵延的带状作业面上,1100余人正忙碌施工,580多台大型设备轮番作业,数十辆大货车轰鸣着加紧运输建筑物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第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极大提升洋浦港的集疏运能力。
省交通运输厅水运处副处长易征华介绍,洋浦成为海南省首个成功获批的国家物流枢纽,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依托自贸港建设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目前,洋浦港已开通集装箱航线47条,其中内贸航线23条,外贸航线24条,基本覆盖国内和东南亚主要沿海港口,通达西亚、印度洋、大洋洲、西非和南美。同时,“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累计登记船舶46艘,总载重吨超531万,入籍国际航行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洋浦新增航运相关市场主体超650家,有力支撑了洋浦国际枢纽海港的建设。
当前,海南正加快优化港口层次结构和布局,以“四方五港”为重点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以洋浦港为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海口港为综合性枢纽港,三亚港、八所港和清澜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支持三亚港南山港区建设科考母港,加快构建布局完善、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锻造陆海统筹支撑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支点”。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海南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打通向海发展的“任督二脉”,向海通道网络日益完备。
新路径: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
眼下,“开拓6号”正静静停放在临高县金牌港海荃造船厂基地,其船长超过60英尺,船内部分上下两层结构,外部顶层为露天甲板,是一艘集观光、餐饮、休闲、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游艇。
近年来,海南聚焦“港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政策优势,大力招商引资,推动游艇全产业链落地,促进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其中,临高依托金牌港开发优势,用好自贸港政策,吸引海荃游艇、全景游艇等多家游艇制造企业进驻运营,打造游艇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南造,海南用,不止于海上游艇产业。近年来,海南坚持向海图强,着力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为海洋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7月17日,洋浦风电产业园,一台刚刚经过淋水试验的海上风电主机,被运往洋浦港码头装船,送往位于儋州市北部海域的大唐CZ3海上风场示范项目现场进行安装。
“这是我们交付的第四台海上风电主机,后续将根据大唐CZ3海上风场示范项目的施工要求陆续发运。”海南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青松说。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占地60亩,主要进行海上风电主机组装。今年计划组装60台,全部供应给正在建设中的大唐CZ3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实现本地生产、本地使用,标志着海南海上风电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装备产业园二期项目已吸引狮子鱼、佛山照明等多个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
招商三亚深海科技城开发有限公司产业招商经理张乃君介绍,项目以海洋装备为主,且更加关注海洋装备的生产和组装需求,为海洋装备产品的“靠前研发测试、靠前生产组装、靠前维护保障”提供载体和服务保障。
据悉,崖州湾科技城持续发挥招商局集团产业资源整合优势,以港产城模式托管运营南山港,构筑招商合作网络,吸引60余家成长型企业进驻,产融协同推动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招商局海南高质量发展基金。
省海洋厅副厅长戴文达表示,海南着力推动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培育壮大深海油气、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装备与新材料制造、海洋生物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油气化工、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装备与新材料、海洋生物等产业集群。
未来,海南将继续坚持以陆促海、以海带陆,不断拓展发展广度和深度,推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协调发展。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2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