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名家谈】
经历了疫情的肆虐蔓延,全社会对于医学进步的要求和呼声也日益高涨。面对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要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需要中国医学提供更强大的保障和支撑。
医学基础研究是持续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医学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但创新型研究成果与具有高质量成果转化的临床应用仍较少。因此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提高原创型基础研究产出仍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目标。
面向临床科学问题,开展临床基础研究,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统筹协调发展
医学的发展进步与本国的科技水平基本同步,我国医学目前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卡脖子”问题,比如在众所周知的医疗器械、药品生产市场上,进口产品仍然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而破解这些瓶颈,就需要从医学基础研究入手,扎扎实实打好医学科学基础。面对诸多等待突破的医学问题,我们应该从人民群众健康的切实需求出发,即以临床面对的诸多现实科学问题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基础研究。
转化医学就是一种将临床治疗和基础医学研究连接起来的创新思维模式,强调“从临床到实验室”以及“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双向转化,亦即将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利用基础研究方法进行解决,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去,从而有效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有机整合,是符合我国目前亟须快速突破一批临床瓶颈问题的创新模式。
当下,转化医学研究已受到医护人员以及研究学者的广泛重视,转化医学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于2012年,截至2019年年底共建设完成50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国的转化医学设施进入应用阶段,即将迎来从量到质的转变。但国内转化医学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缺乏交流和协作,专业知识、设施和人才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大量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亟须整合研究资源、确定主要开发方向,减少重复投入,提高研究效率等。
对于目前国内转化医学中心各自为战的现象,可建设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研究平台,并组建成为国家转化医学研究统筹平台,帮助协调转化研究基础设施、专业人才、研究方向以及临床试验等事项,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全过程指导。
优化医学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和团队,只有二者兼具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才能具备国际竞争力。我国医学教育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队伍,既要满足庞大的健康需求群体,又要满足医学尖端人才的发展需要。
疫情告诉我们,现在还缺少兼具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能够与科学家合作发展新疗法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带动医学发展水平不仅需要研究环境与设备等硬件支撑方面的投入,高质量研究人才与团队建设等软件资源更为重要。
中国发展现代医学研究有两个优势,一是人才优势,二是病种优势。每年各地医学院校都会培养出大量医学人才,其中很多人才将来都会走进临床或从事科研,中国医学人才总量已是世界第一,然而人才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总体仍显匮乏。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太可能在医学院校教育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培养出真正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们能做的是赋予学生成长的潜力,对医学人才进行临床科研思维培养,将他们培养为“干细胞型人才”,这样一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在将来的发展中成为瞄准最复杂疾病的医学科学家。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托创新型平台和人才团队,努力在医学焦点领域取得原始创新
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要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从根本上实现提高我国临床诊疗与人口健康水平的医学研究总目标。
当下医学基础研究迎来了新一轮研究焦点领域,如临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疫苗与新药开发以及建立于新检测技术体系(如单细胞测序)的干预与治疗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热度正在不断攀升,更多原创基础研究成果将会转化应用至临床诊疗。我国目前的整体科研平台建设情况、人才储备情况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已能够支撑各医疗科研机构向新一轮的医学基础研究高峰发起冲击。
医疗科研机构应借此契机,立足各自实际,积极建设好创新型平台和人才团队。例如坚持以患者的临床需求为研究导向,探索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性临床研究平台,使得研究成果更适应患者需求,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支持创新型团队建设,重视原创研究投入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创新型团队人才提供分层培养和帮扶机制,此外还应广纳英才,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相关医疗科研机构应坚决瞄准医学焦点领域,扎实推进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形成我国医学原始创新能力的群体性突破,并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的同时,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提供更好的保障。
(作者:谢立信 赵英佐,分别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办公室主任)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