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3日是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面对突发灾害,市民如何避难?记者采访了解到,海口有数百个应急避难场所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安置,其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约有300个。此外,还有人民防空疏散地域、防灾疏散区域等。
记者 林鸿晖 文/图
万绿园是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近日,记者来到海口滨海公园看到,公园入口处竖着写有“滨海公园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防灾疏散区域”字样的告示牌。
据了解,滨海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海口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的国家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1万人,安置受助人员10天-30天,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备了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通道、应急标志、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等。
在世纪公园和万绿园,记者均看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告示牌。
据了解,万绿园是海口唯一一个按照国家Ⅱ类标准建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备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等。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能容纳4.6万人,安置受助人员10天-30天。世纪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能容纳避难人员2万人,安置受助人员10天-30天。另外,世纪公园和万绿园周边还设置了相关指示牌,告知市民该如何前往上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走访时还发现,除公园外,将广场、学校等场地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也不在少数。记者在海口红城湖路与龙昆南路交叉口的星河广场北门入口处,看到铁围栏上挂着“应急避难场所”告示牌。“这块告示牌挂在这里有一段时间了,靠近马路,过往行人很容易看到。”在附近上班的吴女士说。
海口市港湾小学东南门门柱上同样挂着“应急避难场所”告示牌。市民陈先生表示,将学校用作应急避难场所,方便大家紧急疏散和安置。
海口人民公园不是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走访时注意到,不是所有的公园、广场和学校都可被用作应急避难场所。
以海口人民公园为例,记者走访时未在园内看见“应急避难场所”告示牌。据海口人民公园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园受树木数量、地势不平坦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无法用作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走访时还发现,白沙门公园是人民防空疏散地域。公园内多个区域竖立着“战时棚宿区”“战时供水站”“战时人员集结区”“战时简易厕所”“战时停车区”“战时生活垃圾转运站”等告示牌。
除了公园出入口处设置了“人民防空疏散地域”告示牌外,在该公园周边的人民大道、海甸六东路和碧海大道等道路上也有指示牌,告知市民如何前往。
海口约有300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海口市应急管理局防震减灾管理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海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约有300个(该数据只统计地震类,不包含其他灾种),主要是公园、绿地、学校等空旷场地,“目前按国家标准建设且配置完善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仅有万绿园,金牛岭公园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仍在建设中。”
该负责人还表示,海口市应急管理局正抓紧推进金牛岭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建设工作。该项目拟投资1170.32万元,总占地面积1050000平方米,总有效避难面积26600平方米,可疏散避难人数1.33万人,安置避难人数9216人,已完成项目立项、可研编制、初步设计和施工招标等工作,目前正在组织项目施工工作。
“下一步,海口市应急管理局将结合每年的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的创建,逐步扩大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率。日常会通过应急演练、社区宣传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对于相关应急避难场所的熟悉程度。”该负责人提醒,若出现紧急情况,市民可前往公园、绿地、学校等空旷场地寻找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有分类吗?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规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类:
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包括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求的帐篷、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等;
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30天。具备一般设施配置,一般设施配置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等;
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受助人员30天以上。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在已有的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应急通风设施、功能介绍设施等。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