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份爱,能持续多久?十三年,甚至更长。一份爱,能走多远?5800公里,甚至更远……在海南,一群“电力人”用行动证明,能够点亮的不只有万家灯火,还有爱与希望。
2009年,海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光明与爱”志愿助学团队成立,对接帮扶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部分贫困学生。十三年来,80多名贫困学子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不少人已走出大山,飞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一段爱和希望的佳话,在青山碧海间传递。
通讯员 朱滢琳 范凯迪 记者 沈丽焕 文/图
关爱之旅
2009年,“光明与爱”志愿助学团队成立
十三年前,李文珏作为南方电网海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成员,第一次到九架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她到现在都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仅有的一排简陋破旧的平房教室,一盏灯也没有,昏暗的教室里,最亮的是孩子们天真、好奇、充满求知欲的目光。
那时候,海南电网生产部门发现,儿童爬树、掏鸟窝是导致电力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危险的是,孩子们类似的行为很容易导致触电伤亡。海南电网生产部与电科院开展党支部联建活动,奔赴偏远贫困山区小学——白沙黎族自治县九架小学,开展安全电力知识普及教育。
在返回海口的路上,参加活动的同事们显得心情沉重,李文珏率先打破沉默:“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这个提议迅速变成了行动——不久后,海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光明与爱”志愿助学团队正式成立。遵循自愿原则,大家以个人或党支部的名义,对九架小学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关爱之旅,开启了。
当年,趁着“六一”儿童节,“光明与爱”团队前往九架小学,出资翻修破损的教室,拉起新电线,装上明亮的电灯。为孩子们带去了量体定做的144套校服、丰富的课内外读物、新书包、电脑、体育用品、食品及5000元捐款。
2009年秋天,海南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全面启动后,10个项目市县的思源实验学校陆续建成招生,九架小学与几所学校合并成为海南白沙思源实验学校,并按省级要求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规划,从根本上改善当地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然而,学校条件改善了,特困生依然存在。“光明与爱”团队的资助阵地也从九架小学转移到了白沙思源学校。
陪伴鼓励
至2022年,累计资助80多名贫困生走进中学和大学
2013年,方铭作为当时院里唯一一个青年女员工、普通党员参与到项目中。9年里,她资助过3名学生,累计捐赠9500元现金、价值1000元的课外书籍以及学习用品,持续关注资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我刚入岗时一个月工资只有2000元,院里怕给我造成压力,还不同意。我三番五次表明决心,最终才同意我参加。”海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职工方铭回忆道。
2014年,方铭开始资助正在读初一的符慧怡。小姑娘父母离异,爷爷奶奶靠务农的微薄收入抚养她长大,成绩年级第一,节假日会主动给团队里的帮扶姐姐发节日祝福,懂事且招人喜欢。
九年级时,符慧怡发信息告诉方铭:姐姐,(我)有点对不起你,最近的模拟考没有拿到第一名。看到信息后方铭立刻询问情况,得知有从几位海口转回白沙的学生,成绩优异,成了符慧怡的竞争对手。方铭安慰道:虽然没拿到第一名,只要自己努力了,你就是最棒的,姐姐永远支持你!
在方铭的鼓励下,符慧怡变得更努力、更用心也更自信了,将转校生作为前进的动力。2017年,符慧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口国兴中学,2020年以547分的成绩考入海南大学。
“团队捐资助学仅限于白沙思源学校,读到高中就不再资助了。但我想让慧怡安心读书,就一直保持联系,会资助她到大学毕业。”方铭说。
除了符慧怡,白沙思源学校里受到关爱的孩子还有很多,馨雅也是其中一个。2011年,馨雅就读小学四年级时受到团队成员王海玲的资助,一直持续到馨雅考上民族大学的最高学府——中央民族大学。
十三年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今,志愿服务团队成员逐步壮大,远在广州的兄弟单位也闻讯加入了这支捐助队伍,让更多的孩子得到资助,传递光明与爱。
十三年来,“光明与爱”团队累计有280余人次参与活动,往返海口与白沙的路程累计5800多公里,资助80多名贫困学生走进中学和大学,累计捐资近30万元。
这份爱和希望,将持续在山海间传递。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