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先人缔造的器物,历经千百年沧桑,伤痕累累。当这些年岁已逾千百年的“病人”被重新唤醒,再次从时光深处走来,神采奕奕,是何等震撼。
11月11日,记者走进海南省博物馆,在这里,有一群“文物医生”,他们凭借一双巧手修复时光碎片,延长文物寿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记者 符小霞/文 李志良/图
A 抢救古籍,最难的是这一步
“修复文物,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根据每件文物的‘病痛’进行诊断修复工作,从而让文物恢复‘原貌’重获‘新生’。”省博物馆31件馆藏珍贵文物修复项目负责人符燕告诉记者,文物修复工作枯燥乏味,但将文物修复后非常有成就感。
据了解,符燕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文物修复相关工作,至今已有14年。
11月11日下午,记者在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室看到,修复完毕的皮革背包、黎族鹿皮鼓摆放在桌上。此时,修复工作人员正轻轻地将古籍书页拆下,平铺在桌面上,他们的动作非常轻柔、缓慢。“此次文物修复项目中,难度最大的是修复古籍,也是耗时最长的。”符燕告诉记者,古籍易碎,修复时得一点一点修补。如果古籍为孤品,一旦损坏,文献资料将永远丢失。
据介绍,此前符燕主要修复陶瓷类、金属类文物,古籍修复是首次。“我很喜欢古籍修复工作,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书籍是文字的载体,修复古籍意义重大,且修复过程极具挑战。”符燕说道。
经过岁月沉淀,古籍或多或少会出现酸化、絮化、老化、霉变、虫蛀等问题。“作为承载历史的书籍,弥足珍贵,修复过程需特别专注和细心。古籍的修复工作最为繁琐,修复工序复杂精细,会用到补书毛笔、排笔、棕刷、针锥、镊子、喷水壶等数十样工具。”符燕介绍,古籍的修复过程步骤繁多,如古籍纸张酸化需进行物理清洗脱酸,再将装订线拆掉、隐补、吸水上墙、下墙裁方、打眼穿钉(纸)、打眼穿线等,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所有修复步骤中,最难的是纸张吸水上墙。”符燕称,吸水上墙的主要作用是晾干、平整书页,书页吸水上墙需十分小心控制力道,否则一不小心将纸张抓破,则会造成文物破损,“此次我们修复的一本清代的绣花图样,花费时间较长,仅固色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因为该图样色彩较多,颜料的区分多样,修复前需检测所用何种颜料,然后找到类似的颜料,在书籍上试验对比一致才能全色。”
B “文物医生”这样给文物“治病”
“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时,先查看文物外观,尽量取样进行检测,如同医生为病人看病,对每件文物进行‘诊断’,查清文物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破损程度、材质等,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短则几天,长则数月。”符燕称,修复文物也是个人的“修行”过程,凭借一双巧手静静修复时光碎片,延长文物寿命。
不同的文物,其所存在的问题千差万别,需逐件“对症下药”。皮革类文物前期也要采样分析,通过不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弄清楚文物病害类型,严格遵循步骤,对细节进行把控,方可着手修复。
“这些皮革类文物主要是近现代的。修复前经过触摸和经验判断,如果材质较硬,需进行软化,再进行物理清洗、补配,然后再使用石蜡进行封护。”符燕指着工作室内的皮质文物介绍道,文物修复的理念是“修旧如旧”,修补的目的是让文物不再继续损坏,修复过程尽量保存文物原貌,“文物修复最主要的意义是延续文物的寿命,减缓文物的损毁速度。若对文物置之不理,尤其是纸质类文物,经过时间的推移,年代、材料等信息将逐渐无法识别。”
C 脑洞大开,修复文物有“神器”
“在修复古籍时,用到的材料也很常见,浆糊便是其中之一。”符燕介绍,浆糊是补书材料中较重要的材料,南方主要用小麦淀粉制糊,北方则用小麦面粉。浆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古籍的寿命和质量,如果浆糊粘性太差,一段时间后粘性消失,修补部位会脱落。粘性太强,浆糊水分少收缩强,纸面容易形成皱纹,“仅仅是用于修补古籍的浆糊,修复人员就要学几个月,才能打出适合的浆糊。”
在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室,记者还看到有蒸馏水、酒精、甘油、镊子、竹签等,这些物品在文物修复者手中,被赋予了神奇的能力,个个成了修复文物的“神器”。“酒精能溶解污染物,同时能软化皮革,通过适当添加甘油还能恢复皮革弹性。”符燕说道。
新闻延伸
省博物馆首次修复多种类型珍贵文物
31件文物全部修复完成
本报讯 11日,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接受采访时介绍,今年,省博物馆开展了一批珍贵文物的修复工作。该批文物的类型有明代的木质,汉代的青铜,民国时期的皮革、纸质、金属等共31件馆藏珍贵文物。
据了解,这是省博物馆首次修复多种类型珍贵文物。目前,该项目31件文物已全部修复完成。
“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衰老’。省博物馆收到文物后,会将其放置在恒温恒湿的藏库内保护起来,为其创造一个延缓自然‘衰老’的环境。”王辉山介绍,对于有破损,可能还会继续腐坏下去的文物,则需要进行保护修复工作。例如为铁质文物去锈,涂抹保护膜,延缓其氧化时间,从而延长其寿命,“文物修复工作不仅是为了保护,也为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信息,让文物价值充分彰显,更好服务大众。文物修复者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为传承中华文明作贡献。” 记者 符小霞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