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交通委今天表示,近年来,北京交通部门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科学运用“加减乘除”综合施策,不断探索新业态长效化管理机制,引领共享单车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行业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共享单车骑行量已达8.67亿人次,日均骑行量294.40万人次,同比2021年增长了10.91%。
政策引领做“加法”健全行业发展
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北京坚持问题导向,在贯彻落实《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编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技术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印发《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用评价标准》,健全行业政策体系,为共享单车企业规范化经营提供全链条、多方位、一体化的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北京坚持总量调控政策。结合季节特征和出行需求,实施淡旺季总量动态调整,中心城区车辆投放规模控制在旺季不超过80万辆,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因地制宜优选运营企业,科学测定车辆运营规模,确保车辆投放规模合理。
北京还建立“月打分、季评级、定期公示”的行业服务质量考核机制,从车辆质量、数据接入、秩序管理、用户信用等多维度衡量企业服务质量,帮助企业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实现以考促改、以考促干、以考创优。
综合监管做“减法”包容审慎监管
北京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实施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综合一体化监管措施,通过构建“信用+风险”“分级分类+协同”“科技+共治”新型监管体系,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最大程度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事前信用承诺,放宽准入门槛。建立信用档案,组织企业签署承诺书,自主承诺诚信经营、优质服务。
事中分级分类,科学精准监管。实施“信用+风险”新型监管,与网信、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共同开展跨部门协同共治,对运营企业按月实施风险评估、按年实施信用评价,结合风险级别和信用状况,形成四级综合监管市场主体名录库。
事后差异处置,形成监管闭环。依据事中监管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对风险低、信用好的企业,精简检查内容,降低检查频次;对风险高、信用差的企业,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让守信者畅行无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科技赋能做“乘法”助力管理服务
北京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倍增器”让服务管理释放更大能量,助力解决停放秩序管控难题。
北京建成市级监管服务平台,车辆从信息接入平台起,每一次装卸、调运、骑行记录均“有迹可循”。形成政企联动快速响应机制,企业在接收到重点点位车辆调度任务后,5分钟内响应、15分钟内到达现场、30分钟内处置完毕,建立形成了政企联动的“5-30”快速响应机制。
北京利用科技手段开展监测管理。围绕轨道站点、大型商圈等共享单车停放需求旺盛地区,通过卫星定位、蓝牙感知技术,对于一定区域内的车辆投放规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中心城区轨道站点监测覆盖率达48.03%(核心区96.3%)。为引导骑行人规范停放共享单车,各区持续推进“电子围栏”建设。目前,中心城区31个重点区域的1181个停放区已实现入栏管理,相关秩序类投诉有明显下降。
行业自律做“除法”构建共治格局
以往,单一企业不愿意对不文明使用车辆的用户采取惩戒措施,唯恐造成客户投诉、导致客源流失,因此各企业针对违规停放行为的约束措施少、惩戒力度弱。为此,市、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行业协会和企业通过行业自律、协同共治等手段,破除行业弊病,消除负面影响。
北京创新指导行业协会和三家企业共同签署实施《北京区域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规范用户停放行为联合限制性公约》,对严重违规用户采取统一联合的限制骑行措施。为不断提升涉企诉求解决质效,及时消除负面评价,市级管理部门主动与12345市民热线对接并建立市民投诉月度数据共享机制,密切关注停放类投诉的点位分布,持续推动“未诉先办”。
此外,行业协会还开通专门的共享单车行业投诉电话,高效处置涉企投诉,从而形成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北京市交通委表示,随着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和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共享单车的骑行量逐年增长。在《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中,市民针对共享单车满意度达八成以上,“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市民满意度调查中,关于停放秩序改善的认可度高达92%,行业整体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5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