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不少市民对海口的防震减灾工作十分关心:海口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哪些?设在哪里?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口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记者 苏钟
海口已建成4个专业地震监测台站、1个地震数据接收中心
受特殊的岛屿地理环境制约,海口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地震断层错动容易造成建筑物的破坏,还可能引起沉陷、地裂等灾害,海运港口和空运机场等交通设施有可能遭到破坏,城市与外部的交通通道有可能被切断。近年来,海口市高度重视地震防御工作,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抓手,认真落实各项防震减灾工作。
据海口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震监测手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微观手段有测震、地下流体观测、地壳形变观测、流动重力观测;宏观观测主要利用动物、水井、气象、植物等宏观异常变化来进行监测。
目前,海口市积极构建专业地震监测台站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体系。已建成4个专业地震监测台站和1个地震数据接收中心,进一步增强了海口市地震监测能力,陆地地震监测能力可达到1.0级。充分利用动植物观测、井水变化等观测手段,在48个村庄同步挂牌成立68个地震宏观观测点,组建区、镇、村三级“四网两员”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共有地震群测群防联络员595名。已组建1支以消防队伍为主的地震救援专业队伍,不断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同时,海口市强化城乡一体化抗震设防能力。一方面,不断提高城市建筑房屋抗震性能,每年重点检查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情况;另一方面,自2009年以来加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自2015年起,海口市新建3层以上(含)的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均增加减(隔)震技术建设内容。
海口万绿园等两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上述负责人介绍,海口市充分利用全市公园、绿地等设置临时避灾场所及灾害转移安置点,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安置。目前海口市已按国家Ⅱ类标准建成万绿园、金牛岭两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场地面积71公顷,可疏散安置4.6万人。该避难所配有应急供水、供电、消防、医疗救助、物资储备、厕所、沐浴、监控指挥等相关设施。
“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平时就是草坪,一旦灾难来临,只要掀开草坪,在预先设置的孔桩上插上支杆撑起帐篷就成了避难所。”该负责人表示,海口世纪公园等露天开放的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大多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只不过有些场所相关功能不够齐全,相关设施配置不够完善。
此外,海口市近年来不断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已建立以政府储备为主、企业代储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先后与7家企业签订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输合作协议,确保应急救援紧急情况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加快推进海口综合应急物资仓储和海口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增加仓储库容面积,形成“南北呼应、就近调配、覆盖全市”的仓储布局。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7537.html